电影《绣春刀》的编剧陈舒也表示,在创作《绣春刀》的剧本时,整个武侠类型的市场环境并不是很好,也就导致了电影剧本写完四年以后才开拍。然而《绣春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电影。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电影,有中国武侠电影该有的庙堂、乡野这些必须要有的情境。但是《绣春刀》想做的更年轻、更写实,因而《绣春刀》逃脱开之前武侠类型电影的禁锢,更多将它定义为一部古代的动作片,既有剧情,又有一点黑色电影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经典武侠电影的路线去走,但是《绣春刀》依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编剧是电影创作的第一棒,因而为了保证电影市场能够源源不断获取优质内容供给,编剧行业也需要运营,从编剧的角度,我希望可以做到品牌的编剧。”在编剧帮CEO杜红军看来,品牌编剧要具有类型创作特长、原创能力、契约精神、作品具有市场保证、拥有业内外粉丝、拥有编剧工作室或公司几大因素,“今天,我们正式成立了中国编剧档案库,以收集影视编剧档案资料为目标,不断完善编剧行业市场规范,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作品”。
与此同时,电影节自身也在经历着种种考验。就算是已经非常成熟的电影节,如今都面临着各种困境。尽管越来越多传统的电影节在为自己的平台注入更多新媒体和科技的元素,而电影节如何为电影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电影节又是否能引领电影产业的革新风潮?这些仍旧是电影节带给人们的思考。与时下商业片的市场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艺片在院线的寥落。在商业大片云集且雄霸市场的时候,其他电影在剩下不足10%的市场空间里拼杀,怎么争夺有限的票房?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电影营销已成为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频频亮相各大电影节从而博得知名度,就是电影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如既往,近来不断有各路中国电影人国外获奖的消息传来,可这些获奖作品大都因过于小众文艺而跟国内观众无缘,既不会在院线公映,也鲜有网站播放。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节就是一个完美的平台,有分量的奖项可以为电影增值,直接刺激电影交易和市场。事实上,很多电影在策划之初甚至就已经在工期和档期的选择上瞄准各大电影节及奖项,就算没机会获奖,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将自己的首映放在电影节上以吸引更多的眼球。
电影节最大的受益者要数小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如果说大制作影片依旧可以靠院线收益过活,一些因为不够商业而无缘传统院线的电影可以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奋力一搏,收获的业界口碑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影片收回更多的成本。因为电影节而一炮打响的影片和一战成名的电影人不在少数,正是因为有了那些鼓励创新和重视艺术性的电影节,电影艺术才能在商业化盛行的环境中保持多元性,具有才华的电影人才也才有了立身之所。
电影圈里有个玩笑:“票房好的就别指望拿奖,拿奖的就别指望挣钱。”对此杨步亭并不完全认同。在他看来,每个地方的电影节都代表着当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电影节的奖项也必然会颁给与其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作品,“因为这个评选的标准并非单一的票房数字,所以出现奖项结果和票房数字不一致的情况,是有可能的,这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都是常见的。从近年来中国各个电影节的颁奖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电影是‘得民心者得奖项’的比例越来越高了”。